首页 > 育儿百科 > 育儿指南 > 儿童交往能力的六大误区

儿童交往能力的六大误区

来源:丫丫亲子网    阅读: 7.69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这是美国心理学家发展幼儿交往能力的建议。乍一看,你可能会认为这些测试问题对孩子来说太容易了。事实上,是这样吗?随着心理学理论的发展,我们以前认为的常识成为了理解孩子交往能力的误解。

儿童交往能力的六大误区

误区1:朋友越多越好

从上述测试问题可以看出,给孩子至少一个固定交往的朋友有多重要。没有一个孩子的朋友,这当然是异常的交往状态,但是如果孩子有很多朋友,但是友谊不能持续的话,必须反省孩子是否交往有问题。可以长期保持友谊,即使你的孩子只有一个朋友,也不必太担心。

误区2:孩子大声说话,给人一种明亮的感觉。这就是会交往

大声喊叫并不比用温和的吻说话更有说服力。孩子和新伙伴的交往也需要一定的基础,比如真诚对待,可以和朋友分享,可以愉快地玩耍等。在孩子的交往中,能否保持友谊是问题的关键。

误区3:孩子小,礼貌不周全没关系

孩子接人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人际关系。讲礼貌的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从小培养出来的。您的孩子越早拥有礼貌的态度,他就越容易被别人接受。

误区四:认识新朋友才是“交际”

孩子的“交际”不是成人的“公关”,认识新朋友固然可以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但和家人的和谐相处也可以看出孩子的交往能力。孩子大部分的时间是和家人在一起的,让孩子学会和家人和谐相处是他人际交往的基础。

误区五:孩子应该和“聪明”的孩子交往

有时候会听到一些父母这样训斥孩子:“不要和笨小孩一起玩!”他们希望孩子结交“聪明”的小朋友,这些家长认为“聪明”就是学习好,例如识字多或英语说得好。

其实,这些家长在无意中也给孩子灌输了这样的思想,“聪明”就是学习好,不值得和那些在学习上比自己弱的人交往,也不值得对别人付出同情心。

家长应该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项和强项。即使孩子的小伙伴在某个方面不如您的孩子,但别人的长处仍是值得去学习的。除了学习上“聪明”,对人有礼貌、能替别人着想等好的品质也应该学习。上面的测试问题还提到,孩子应该处于弱者(乞丐、流浪汉等),从小就知道尊重,对弱者爱的孩子更容易被别人接受。

误区六:家长代替孩子交往

一些家长在孩子交往问题上表现得比较好面子,有时会担心孩子不会交往不好,就索性代替孩子交往。

例如,一位母亲虚荣,每次带着孩子见到熟人,孩子还没说话,母亲就说:我们家的孩子胆小,内向,害羞。其实,母亲担心孩子说话笨,说话不合适,没有脸。这样,孩子本来想说的话就不能说了。

家长代替孩子交往时,实际上是保护自己所谓的尊严和面子。这样,父母保护了面子,但孩子失去了宝贵的交往机会。

备孕
怀孕
分娩
月子
新生儿
0-1岁
1-3岁
3-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