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百科 > 生活疾病 > 中医将痔疮病因分9种 痔疮患者可尝试这些小偏方

中医将痔疮病因分9种 痔疮患者可尝试这些小偏方

来源:丫丫亲子网    阅读: 2.37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痔疮虽然是小病,但是对我们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日常生活中饮食不当或者便秘都会容易导致痔疮,所以预防痔疮也需要从这两方面来进行。接下来,为大家介绍一下防治痔疮应该怎么做吧。

中医认为痔疮有9病因

饮食不节:主要指饥饱失常和饮食偏嗜。饮食过多,过饱或食用油腻之品,或大量饮酒及食用辣椒、姜、葱等刺激性食物,容易生湿积热,湿热下注肛门,使肛门充血灼痛,引发痔疮。故《太平圣惠方》中曰:“夫酒痔者,由人饮酒过度,伤于肠胃之所成也”。

中医将痔疮病因分9种 痔疮患者可尝试这些小偏方

便秘:久忍大便,大肠积热,是痔疮发病的一个原因。

劳累过度:久坐则血脉不行,久行则气血纵横,经络交错。久坐久行,劳累过度,使肠胃受伤,以致浊气瘀血,流注肛门而生痔疮。

外感六淫:《素问•风论》中有:“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泻”。《金匮要略》指出:“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热者,必痔”。可见受风邪、寒邪、热邪均可发生痔疾。古人指出痔因“皆是湿、热、风、燥四气所伤,而热为最多也”之说。《医宗金鉴》也有云:“痔疮形名也多般,不外风湿燥热源”。

妇人妊娠,月经不调:妇人妊娠,月经不调易致关格壅塞,经血流溢渗漏于肠间,而诱发痔疮。

遗传因素:《薛氏医案》中有“痔疮之症或禀受脂毒,或母腹中受热也”。表明痔疮与遗传有一定关系。

内伤七情: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属于精神致病因素。中医很重视七情致病,因此有喜伤心,怒伤肝之说。喜怒无常,气血侵入大肠,结积成块,易生便血。

房事过度:《诸病源候论》中有“诸痔皆由伤风,房事不慎……所致”。古人又有“忍精不泄而致痔漏”之说。

体质虚弱:包括禀赋不足和后天失调。体质虚弱,加之外感风湿,内蕴热毒,而致气血下坠,结聚于肛门,易生痔疮。另外,久病如久泻、久痢、久咳等易使气血亏损,气虚则下陷,表现为肿物脱出、大便出血;血虚则生燥,大便干结可引起或加重痔疮,血虚同样可以引起气虚。

治疗痔疮最有效的偏方

对于痔疮的治疗,中医有很多相对的偏方。但是由于痔疮发病的原因有很多,所以选择偏方的时候也许要根据疾病的原因来进行选择,这样才能够令身体快速的恢复健康。

中医将痔疮病因分9种 痔疮患者可尝试这些小偏方 第2张

1、准备适量的金针菜,洗干净之后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红糖,然后放入清水一起熬煮。然后去除渣滓之后,每天早晚空腹的时候服用,一定要连续服用。这样能够有效的治疗痔疮疼痛并且出血的症状,因为这道偏方具有清热、利尿以及养血的功效。

2、将香蕉还有各种蔬菜以及粳米一起准备好,香蕉去除外皮之后捣碎成为泥状,然后绿色蔬菜切成细丝。粳米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煮粥,在煮熟的时候放入准备好的香蕉泥和蔬菜丝。大火烧开之后加入适量的食盐就可以起锅了,每天早上的时候服用效果好。

3、将黑木耳、红糖还有柿饼准备好,然后将这三种材料一起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一起煮汤。每天服用一剂药,连续服用六天的时间。这道治疗痔疮的偏方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特别适合治疗那些痔疮初期、肛门瘙痒或者是有异物感、轻微出血等等症状,并且效果也是很好的。

4、将猪大肠、糯米还有绿豆准备好,然后将猪大肠洗干净,绿豆还有糯米洗干净之后放入清水中浸泡半个小时,然后将糯米还有绿豆灌入猪大肠之中,并且加入适量的清水,最后用线将猪大肠的两边扎进。将猪大肠放入砂锅之中,然后大火蒸煮两个小时。连续服用一个星期,能够有效的达到补中益气、解毒、通便的效果,可以有效的预防痔疮的发生。

5、连续生吃生柿子,每天服用两三个,能够有效的达到止血的目的。

6、将花椒和食盐一起用开水重开,然后熏洗长有痔疮的部位,每天进行一次,然后每次大约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如果痔疮比较的严重,那么可以每天早晚各一次,这样能够有效的缓解疼痛以及消肿的效果。

痔疮患者可常做三运动

除了可以使用上述的偏方之外,痔疮患者还可以常做三种运动:

首先,是提肛运动。全身放松,将臀部及大腿用力夹紧,配合吸气,舌舔上腭,同时肛门向上提收。像忍大便的样子,提肛后稍闭一下气不呼,然后配合呼气,全身放松。每日早晚两次,每次做十几下。

中医将痔疮病因分9种 痔疮患者可尝试这些小偏方 第3张

最后是旋腹运动。仰卧,两腿自然伸展,以气海穴(脐下一寸处)为中心,用手掌作旋转运动;逆时针旋转20~30次,顺时针旋转20~30次,先逆后顺旋转。

其次,是举骨盆运动。仰卧屈膝,使脚跟靠近臀部,两手放在头下,以脚掌和肩部作支点,使骨盆举起,同时提收肛门,放松时骨盆下放。熟练后,也可配合呼吸,提肛时吸气,放松时呼气。此法每日可坚持做1~3次,每次20下。

妇科疾病
男科疾病
孕期疾病
儿童疾病
生活疾病
男人健康
女性健康
用药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