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百科 > 妇科疾病 > 女性治疗不孕常见的五个误区

女性治疗不孕常见的五个误区

来源:丫丫亲子网    阅读: 2.17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夫妻准备怀孕很久了,但还没有等到好消息。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未能成功怀孕的人称为不孕症。不孕是每个家庭的痛苦。女性不育也是近年来女性高发的一种。那么,在治疗不育的过程中,有没有进入这些误区呢?

女性治疗不孕常见的五个误区

1、性功能正常,生育功能着生育功能正常

由于女性解剖生理上的特殊性,很多女性或多或少都有妇科上的不适,历史上女性的从属地位,很多男性将不育的原因归结为女性,男性振作的理由是我很好,我没有问题。显然,男性把功能和生育功能混为一谈。实际上,男性功能和生育功能完全是两个概念,这是两个独立的完全不同的机制。一个明显的现象是,已经生育的男人是不是有很多性功能障碍?反之,无精子症患者,甚至许多先天性疾病,如染色体异常的男性,也可以表现为性欲强烈,勃起正常,性交正常射精,但精液中却没有精子。因此,功能正常的人并不意味着生育功能正常,对于没有避孕2年以上没有怀孕的夫妇,必须夫妇一起调查,以免错误诊断,延误时机。

2、有生育史,并不意味着一直有生育功能

多年不育的夫妇,一直在寻求女性的诊疗。理由是我丈夫没有问题,他过去的她多次怀孕或者我丈夫第一次结婚生过孩子。说这种话的女人心中的痛苦、内疚和自责很明显。如果丈夫是有道理的人,女性的日子可能还不错。如果男性是自私的人,可以想象女性面临的困境。实际上,不孕不育分为原发性不孕和继发性不孕,所谓继发性不孕就是指曾经有过孕育史,现在不能孕育的人。既然女性不育有原发性和继发性的区别,男性当然也有原发性不育和继发性不育的区别。过去可以正常生育,多年后无精子症的人在临床上也有发现。这些人大多表现为先天性无精子、严重性少、弱、畸形精子症,但结合国内外文献报道,该人精子缺乏基因,但体内有精子的补偿功能,该补偿功能在25岁前存在,25岁后可能丢失。因此,结婚后,没有精子,当然不能生育。

3、精液常规检查不能完全反映生育功能

很多女性在寻求治疗不孕症时,男性的所有检查都是正常的,一定是我的问题。很多患者说的正常只是精液的正常分析。由于男科发展迟缓,很多医院没有专门的男科建设,也没有相应的检查设备,很多医院只能进行精液检查。事实上,影响男性生育的指标很多,除精液常规以外,精子功能、免疫因素(主要是抗精子抗体)、染色体等都是决定性的因素,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即使精液常规检查完全正常,同样也不可能生育。

同样,精液分析有异常者,并不一定表示生育能力的下降,精液检查的单项指标不一定都是有临床意义的,必需要由专科大夫综合分析。例如,某男性(甲)的精液指标为精液量2ml,精子密度20×106/ml,前向运动的精子为50%,精子畸形率为10%。某男性(乙)精液指标为精液量5ml,精子密度60×106/ml,前向运动的精子为30%,精子畸形率为40%。根据WHO的标准,甲方完全正常,但乙方弱,畸形精子症!

4、少、弱精子症不是绝对不育

男性不育症分为绝对不育和相对不育,多数男性一次或多次检查,少、弱精子症确定后继续治疗,忽视可能存在的绝对因素,浪费时间和金钱。理论上,只要有形态完全活动的精子,就有怀孕的可能性,但机会很少。但是,对于一般少、弱精子症患者来说,放松心情,增加机会,有可能怀孕。通过治疗,改善精子情况,自然会大大增加怀孕的机会。但是,决不能治病,也不能向精液分析报告治病,忽视了女性的进一步检查。我们曾经接受过苏北患者的诊断,结婚9年后,由于少、弱精子症治疗7年,足迹几乎遍布全中国,精子状况没有改善。初诊时,在我们的强烈要求下,妇女勉强答应检查。结果,女性双侧输卵管不通。男性不仅浪费了7年的时间和金钱,精神上的压力几乎崩溃了。专家全面分析后,那个男人哭了。

5、充分考虑女性的生育状态,选择合适的生育方式

根据最新的研究资料,普通夫妇每月怀孕的机会只有20-25%,每年怀孕的机会在85%左右,对于35岁的女性来说,怀孕的机会比25岁的女性减半,到了38岁也减半。过去,女性认为只要有正常的月经,就有可能怀孕。最新的研究表明,相当多的女性在更年期前已经失去了生育功能。男科医生掌握了女性的生育规律,确立不同不育夫妇的治疗规律非常重要。上述夫妇说,男性轻度少,精子症弱,女性双侧输卵管近端不通,通过影像介入技术可以再通输卵管(再通率达到90%以上),但自然妊娠率仅为35%左右,异位妊娠的机会是普通人的5~6倍,更何况女性37岁。针对这种情况,专家建议直接做试管婴儿,结果一次性成功。治疗者的高度是10倍。至少50%的不孕夫妇可以通过检查和治疗成功怀孕。不接受检查,只想自愿痊愈的人,成功率只有5%。

不要让不孕不育成为你的遗憾。检查疾病及时就医是王道啊。

妇科疾病
男科疾病
孕期疾病
儿童疾病
生活疾病
男人健康
女性健康
用药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