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百科 > 女性健康 > 如何预防空调疾病袭击五种中药茶开始防卫战

如何预防空调疾病袭击五种中药茶开始防卫战

来源:丫丫亲子网    阅读: 1.48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夏季温度高,很多人都呆在空调房不愿意外出,不但缺乏新鲜的空气,也缺乏运动,导致很多人都患上空调病。在如此炎热的夏天,如何预防空调疾病?让我们一起理解一下。什么是空调疾病?

如何预防空调疾病袭击五种中药茶开始防卫战

空调疾病是空调给人们带来舒适的同时,也带来的疾病。长期在空调环境中工作学习的人,由于空气不流通,环境没有改善,鼻塞、头晕、打喷嚏、耳鸣、疲劳、记忆力下降等症状,皮肤过敏的症状,皮肤紧张、容易过敏、皮肤不好等。这种现象在现代医学上被称为空调综合征和空调病。

不同疾病的症状因人而异,体质虚弱、抵抗力低的人更容易患空调疾病。空调病的症状基本上是疲劳、紧张、烦躁、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的头痛、头晕、感冒、发烧的喉咙痛、胃肠不适的皮肤紧张、容易过敏、粘膜干燥、呼吸道过敏等。中医认为生姜有出汗解表、温胃止呕、解毒三种效果。在空调环境中的人经常喝姜汤,可以有效地预防空调病。在空调环境中,室内外温差过大,容易感到寒冷。如果你能及时吃几片生姜或喝一碗红糖姜汤,它将有助于消除寒冷,或者用姜汤(加盐和醋)浸泡脚,也可以得到很好的疗效。肚脐是人体对外界抵抗力最薄弱的部位,在有空调的场所容易受冷热的刺激引起胃肠功能的紊乱,导致病菌的入侵,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系统疾病。适当吃姜或喝姜汤有预防作用。科学家研究发现,生姜能起某些抗菌素的作用,尤其对抗击沙门氏菌效果明显。

》》最容易患空调病侵扰的几类人?

1、办公室人群

长期坐办公室的人整日的街在空调环境中,出汗不多,这种人为的低温环境,易致人体调节、免疫功能失常。

2、长期疲劳抵抗力低的人

缺乏运动或完全不运动的坐姿不良每天使用电脑6小时以上,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

3、老年体弱易患病人群

老年人相对于壮年时期,身体免疫机能与平衡系统都处于衰退的状态,抵抗力较差,易引起感冒、关节炎、颈椎病。

4、儿童体质弱的患者

由于空调使用不当,容易引起过敏、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

》》长期吹空调会引发哪些疾病?

1、呼吸道异常

在所有空调疾病的症状中,呼吸道最严重、最脆弱。只需要冷气进入我们的呼吸道,那就会导致呼吸道出现异常,例如咳嗽、喷嚏还有流鼻涕都是比较常见的,这些症状也被医学上称之为上呼吸道疾病。除此之外,空调病还有可能导致身体出现严重的下呼吸道疾病,那就是肺炎。普通空调相比于中央空调更加的安全一些,如果长时间在中央空调下面工作,那么很容易导致大量的细菌传播,而潜伏时间比较短,最长也只有十二天,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那么身体就会出现持续发烧、咳嗽、怕冷等毛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身体甚至还有可能出现呼吸衰竭而死亡的情况。

建议不要长时间吹空调。另外,如果身体发生空调疾病,必须立即接受治疗,以免给身体带来难以恢复的严重后果。

2、脑神经不平衡

长时间呆在空调下容易头晕、记忆力下降等,专家告诉我们出现这些症状的主要原因是身体患空调疾病,脑神经不平衡。空调疾病不仅导致感冒,而且对我们的大脑也非常有害。空气中含有大量阴离子,该物质抑制脑中枢神经系统,缓解脑疲劳。但是,空调吸附空气中的阴离子,空间中阳离子的含量大幅度增加,这种失衡会导致大脑失衡,这也是常见空调疾病的症状之一。

3、关节和胃肠容易感冒

在很多年轻人看来,关节疼痛离自己很远,夏天吹空调对关节没有影响,实际上是这样吗?专家告诉我们,长时间吹空调容易引起关节疼痛,也是空调疾病的症状之一。夏天很热,所以我们穿的衣服很少。房间里空调的冷气大的话,这样的低温环境会导致血管收缩,血液流通不畅,关节会变冷,会出现疼痛的症状。具体症状表现在脖子和背部僵硬和疼痛的反应中。因此,如果这些关节在日常生活中疼痛,必须及时治疗。

空调病除了会对关节造成影响之外,对于肠胃同样也是如此,会导致肠胃进行收缩,出现肚子疼的情况。

4、皮肤干燥

如果在空调房中呆久了,那么皮肤就会越来越干燥,甚至有可能发痒。特别建议患慢性皮肤病的患者不要长时间呆在空调房里。因为这些人对外部温度的变化很敏感,长时间呆在空调房里容易加重病情。如果是患者患有皮肤炎,那么夏天流汗就会导致患病皮肤出现瘙痒难耐的情况,如果长时间呆在空调房中,皮肤也会出现干痒的情况。

5、眼睛干燥

空调疾病的症状也包括在眼睛上,如果是慢性结膜炎或干眼症患者,或者长时间戴隐形眼镜的患者,长时间呆在空调,眼睛干燥的可能性大幅度增加。如果空调的冷气过滤器没有打扫好的话,问题会更加严重。在密闭的空间中,空气不断循环使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逐渐累积,空气中的浓度越来越高。眼睛暴露在这种空气质量下,眼睛就会出现缺氧,如果又长时间盯着电脑屏幕,那么眼睛就更加容易干涩、发痒以及疼痛了。

》》严防进行使用空调误区

误区一:温度越低越好

本期被调查者中,43.7%的网民会将空调房间内空调温度设置为24℃以下。实际上,空调温度的室内和室外之间不应该有太大的区别是5℃~8℃。空调温度设置在25℃以上时,人体处于最正常的热平衡状态,感觉舒适。

误区2:不打开窗户通风

一般人在使用空调时关闭室内外门窗,室内空气混浊。长期封闭室内门窗,室内空气不新鲜无法流通。此时,长时间置身其间,不仅疲劳、困倦、头晕,还会引起呼吸道疾病和皮肤问题。据调查,51.2%的参加者在夏天平均每天呆在空调房间的时间超过5小时,这种行为带来的健康危险很多。因此,定期关闭空调,打开窗户,通风,一般最好是3~4小时。

误区三:空调不经常清洗、消毒

调查显示,29.6%的网民从未清洗过自己使用的空调。要知道,在所有家用电器中,空调积尘污染最严重,隐藏在空调内的军团菌、螨虫、大肠杆菌等,很可能在开空调时进入人体,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患上各种呼吸道和皮肤病。因此,在打开空调之前需要彻底消毒空调。使用后,请定期清扫空调过滤器上的灰尘。如果有条件,请用吸尘器在室内除尘鼓风机,定期用消毒液将过滤器浸泡一会儿消毒。

如何正常使用空调,预防空调疾病?

1、室内外温差超过5℃

使用空调的房间温度最好控制在24℃到26℃左右,这样的温度对人体来说比较舒适。空调温度不要太低,以免与室外温差过大,容易感冒。

2、经常喝板蓝根冲剂

平时经常喝白云山板蓝根冲剂,防止感冒,提高免疫力。特别是鼻塞、打喷嚏、感到身体发冷的时候,感冒的前兆可能很高。

3、空调房必须打开窗户通风

打开空调的时间不要太长。另外,必须经常打开窗户通风,确保室内外的空气交换,进入室外的新鲜空气,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洁。另外,使用空调的房间应保持清洁卫生,避免在室内吸烟。

4、出汗时不要对着空调吹

出汗时不要马上进入温度低的空调房间。出汗时进空调房时,最好换湿衣服,擦干汗。千万不要一时爽快地站在空调的风口上。特别是不要让空调直接吹到脖子上。

5、空调房间最长4小时

使用空调的房间不要等太长时间,3、4小时也可以。如果等了7、8小时以上的话,可能会对身体不利。如果你必须在空调房工作一整天,你最好每天晚上洗个热水澡。你也可以自己按摩。如果你能适当运动,你可以避免僵硬和不适。

6、空调应经常清洗消毒

及时清洗空调过滤器,防止病原微生物在过滤器上繁殖生长,危害人体。另外,使用空调的房间最好定期熏蒸。用白醋加热后挥发的话,可以净化空气。

中医药茶可以缓解空调病引起的不适:

1、香茶:炒白豆、厚朴、生姜各25g、香味50g。前三味药用3000ml水浸泡30分钟左右,微沸10分钟,加入香味搅拌,再沸2分钟,喝茶。【功用】祛暑解表,化湿和中。【主治】阴暑。恶寒发热,头重身痛,无汗,腹痛吐泻,胸脘痞闷,舌苔白腻,脉浮。本方治证是夏月乘凉饮冷,感到寒湿。

2、银翘散茶:连翘、金银花、芦根各30g苦桔梗、淡竹叶、牛蒡各18g生甘草、淡豆酱各15g荆芥穗、薄荷各12g。前8味药用6000ml水浸泡30分钟左右,稍微沸腾10分钟,加入后两者搅拌,再沸腾2分钟,喝茶。【功能】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开始了。发烧,微恶风寒,无汗或无汗,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3、桑菊饮茶:桑叶、翘曲、芦根各15g菊花、杏仁、苦桔梗、生甘草、薄荷各10g。将前7味药用3000ml水浸泡30分钟左右,微沸10分钟,放入薄荷搅拌,再沸2分钟,当茶饮。【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主治】风温初起,表热轻证。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4、人参败毒饮茶:柴胡、前胡、川雄、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生姜、薄荷各15g。前11味药用5000ml水浸泡30分钟左右,微沸15分钟,加薄荷搅拌,再沸2分钟,喝茶。【功能】散寒除湿,益气解表。【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忌寒壮热,头部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隔痞满,舌淡苔白,脉浮无力。

5、樟香正气散茶:腹皮、白芷、紫苏、生姜、茯苓、枣各15g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苦桔梗各30g樟香45g甘草40g。将上述药用8000ml水浸泡60分钟左右,微沸30分钟,茶饮用。【功能】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寒冷发热,头痛,胸隔闷,腹痛,恶心呕吐,肠鸣腹泻,舌苔白腻,山岚疟疾等。

小编在日常生活中日常生活中避免空调疾病,进入空调室时首先适应身体,不要马上进入低温室,以免引起不适。长时间呆在空调房间里,温度也不要太低,身体舒适就行了。外出时,可以提前一小时关闭空调,缓冲身体的冷却,适应外面炎热的天气。同时,空调室内的窗户需要更多的通风,以便更好地避免空调疾病。

妇科疾病
男科疾病
孕期疾病
儿童疾病
生活疾病
男人健康
女性健康
用药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