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百科 > 孕期疾病 > 先兆流产的原因

先兆流产的原因

来源:丫丫亲子网    阅读: 8.11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导读」很多疾病,通常在我们的不知不觉间就来到了我们身边侵害着我们,可是我们却毫不知情,更搞不懂原因。例如先兆流产,很多人听说过先兆流产,深受其害,可是却只默默地承受着这伤痛,却不去了解清楚先兆流产的原因,总以为是老天眼对自己不公平。可真的是这样吗?没有无缘无故的疾病,没有无缘无故的先兆流产。看看先兆流产的原因,你就会知道不是老天爷不公平了。
先兆流产的原因
先兆流产的原因

先兆流产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先兆流产最主要的是遗传因素造成的胚胎异常。因此引起的流产,其实可说是一件好事。因为不正常的胎儿,如果真的足月产下,也会有畸形或异常。

二、脐带供氧不足、羊水疾病、胎盘病毒感染以及某些妇科炎症等,也会引起先兆流产。

三、孕妇营养不良,也是流产的原因之一。有的孕妇早期有严重的妊娠恶心、剧吐,以致极度营养馈乏,对胚胎的发育有很大的影响,也容易发生流产。

四、女性怀孕后,若情绪不稳定、愤怒、忧伤等精神刺激,扰乱了大脑皮层的活动功能,引起子宫的收缩而迫出胚胎,或使胚胎在子宫内死亡。

五、如果孕妇患了流感、风疹等急性传染病,会由于高烧、细菌病毒释放的毒素而致流产。

六、内分泌失调,如黄体、脑垂体、甲状腺的功能失调,以及子宫发育不良中子宫过度后屈,致使子宫腔对胚胎的发育起了阻碍作用,也可能引起流产。

七、孕期性生活如果没有注意,尤其是在早孕早期,如果性交体位压迫到了孕妇腹部或者很粗暴,也可能引发流产。

八、怀孕期间做妇科检查时,若手法粗暴,亦是易引起流产的原因之一,这一点尤其对体质虚弱的孕妇更要注意。药物与某些化学物质,如奎宁、一氧化碳、铝、磷、汞、苯中毒,亦常使胚胎难保。

先兆流产的症状

要保证孕妇怀孕期间胎儿的健康成长,了解先兆流产到底有哪些症状是非常有必要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阴道出血。阴道出血可分为少量出血和大量出血,持续性出血和不规律出血。孕期的前三个月出现阴道出血现象应立即就医,尤其是阴道出血还伴随着疼痛,这就需要特别注意了,因为那可能是流产的征兆。

二是疼痛。骨盆,腹部或者下背可能会有持续的疼痛感。当阴道出血的症状出现后,可能几小时或者几天后就会开始感到疼痛了。

三是阴道血块。阴道排出血块或者浅灰色的组织。

如果怀孕期间出现这种症状,那么要马上就医进行保胎。

先兆流产的治疗

孕妇出现了先兆流产的症状,要马上就医,其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一般治疗。如发生先兆流产,孕妇应该注意休息,减少活动,禁止性生活,避免不必要的阴道检查,减少对子宫的刺激,同时避免过分的精神紧张,否则会引起流产。在流血停止后,最好休息两星期后再恢复工作。此种先兆流产治疗方法适用于轻微先兆流产症状的女性朋友。

二是药物治疗。黄体酮有保证胚胎发育、维持妊娠、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降低子宫紧张度的作用。药物的先兆流产治疗方法在孕早期,可用黄体酮保胎,也可肌肉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因为该激素有刺激黄体功能的作用)。在孕中晚期可用镇静药和阻滞剂,以减少精神刺激和抑制宫缩。另外,口服维生素E也有益于维持胚胎的发育。

三是中医治疗。中医可根据辩证施治:肾虚者用菟丝子、桑寄生、阿胶、续断。外伤者可用小柴胡汤加减当归、柴胡、生黄芪、升麻根、桑寄生、阿胶和续断等先兆流产治疗方法。

先兆流产的预防

先兆流产的预防,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注意休息。孕妇应该多卧床休息,减少活动,但并不是说24小时都躺在床上不动,应该适当地进行轻微地活动。必须禁止性生活,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阴道检查,以减少对子宫地刺激。另外,还要避免刺激乳房,因为刺激乳房也会引起宫缩,导致先兆流产的发生。

二是留意流血量和性质。随时观察阴道排液中是否有组织物排出。排出物最好能保留给医生观察。如果有出血量增多,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三是注意腹痛情况。准妈妈们如果出现腰酸,下腹部坠胀感,经过休息后仍不能缓解,甚至加重时,可就要提高警惕了。若有下腹痛加剧,伴有阴道流血,并有组织样物排出应及时报告医生。

先兆流产的护理要点

如果孕妇出现了先兆流产的症状,也不必过于紧张,应及时就医,同时注意一些护理的要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要了解造成先兆流产的原因,对症下药。

二是要注意休息,但是也不用一直卧床,也要适当地走动。

三是要减少刺激,禁止性行为,同时也要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妇科检查。

四是要注意阴道的出血量,观察是否有组织物排出,如果有异物,应带组织物到医院检查。

五是如果孕妇下腹阵痛加剧,但是出血量并没有增加,这种情况要及时向医生报告,以检查是否有并发症。

总之,孕妇出现先兆流产的症状也不必太过恐慌,弄清原因,对症下药才是根本。

妇科疾病
男科疾病
孕期疾病
儿童疾病
生活疾病
男人健康
女性健康
用药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