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百科 > 生活疾病 > 胆囊息肉症状

胆囊息肉症状

来源:丫丫亲子网    阅读: 1.78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导读」胆囊,是位于右方肋骨下肝脏后方的梨形囊袋构造(肝的胆囊窝内),有浓缩和储存胆汁之作用。有人说,胆囊的大小和人的胆量有关,其实不然。但是,胆囊也会出问题,今天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胆囊息肉症状
胆囊息肉的症状

胆囊息肉,实际上是胆囊内的一种赘生物,多为良性。随着体积增大有可能癌变,需要引起重视。对于胆囊息肉的症状来说,需要知道以下几点:

首先,胆囊息肉的诱发因素比较复杂,可能与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和胆固醇代谢紊乱有关。肥胖、吸烟、高脂血症、高胰岛素血症、肝硬化、上消化道和胆道的解剖异常,是胆囊息肉的好发因素。

其次,胆囊息肉患者大多无不适表现,最常见的症状主要为上腹部闷胀不适,基本可以忍受。如果比较严重的话,可能在吃饭之后,有右上腹疼痛或绞痛的情况。比较少见的症状有阻塞性黄疸、胆道出血、急性胆囊炎、胰腺炎等。这种情况与胆囊颈部的息肉阻塞胆囊管或息肉脱落嵌顿于壶腹部有关。

最后,少数胆囊息肉患者在长期不经检查,同时不注重饮食规律的情况下又疏于锻炼。在特殊情况下可能引起癌变,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此外,胆囊息肉并不会导致死亡,其病症在体检中即能发现,从而得到治疗。

胆囊息肉严重吗

任何一种病症都有其发生的原因、治疗和后续发展,健康是每个人的追求,因此,应该对胆囊息肉有一点清晰地认识。

首先,胆囊息肉是胆囊中的黏膜赘生物,一旦形成无法自愈。如果复查时息肉消失了,一定不要过早放心,而是要再次诊最好寻找有经验的医生进行复诊。

其次,胆囊息肉并不是无法治疗的绝症,如果患有症状,最好首先确诊,遵守医生的嘱咐定期的到医院做复查。由于胆囊息肉是会有病变的情况发生的,所以可以选择腹腔镜胆囊切除的手术进行治疗。

最后,由于不同的病人会有不同的病症表现,所以应该知道,胆囊息肉在病理上分良性和恶性。如果胆囊息肉只是单发,直径小于10mm并且无临床表现可以每三个月做一次超声探查,一发现异常就做预防性手术切除。如果直径>10mm,年龄五十岁以上,有临床症状或是伴有胆囊结石应做胆囊切除术,并做病理检查。

胆囊息肉如何检查

在现代医学中,任何一种病症都会在临床上有所表现,在今天医疗技术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对于胆囊息肉的检查手段也变得多样化,对于日常生活来说,检查出这种病症并不需要大惊失色,保持镇定,接受常规治疗即可。

检查胆囊息肉的手段包括以下几种:

首先,常规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应用广泛,对胆囊息肉的检出率可达95%以上,是胆囊息肉样病变的首先诊断方法。其中,内镜超声检测手段图像更清晰,对息肉的分辨率更高,有助于判定息肉的良恶性。

其次,CT增强扫描。部分胆囊息肉患者在病症极为严重的情况下才会到医院检测,CT增强扫描有助于与胆囊癌的鉴别诊断。

最后,超声引导下经皮细针穿刺活检。这种手段应用也较为广泛,较常用于多种病症的检测,临床应用较多。

胆囊息肉的饮食注意

其实,胆囊息肉和饮食的关系并不十分明确。患胆囊息肉后,患者需要调整饮食习惯,有助于胆汁的利用及胆囊功能的恢复。

首先,要少吃油腻及高胆固醇食物,保持饮食的清淡,油腻食物非常不利于胆囊的健康,应该注意少吃。一些胆固醇高的食物如鸡蛋、肥肉、海鲜、无鳞鱼类、动物内脏也要注意少吃,以免导致胆固醇升高,有可能加重胆囊息肉。

其次,禁止食用一些乳制品,例如未脱脂的牛奶、羊奶以及炼乳、奶油以及雪糕、冰淇淋、奶制品饼干、面包等。这些食物会加重肝脏负担,对于肝脏功能发挥产生较大负担,容易加重病情并引起其他并发症状。

最后,胆囊息肉患者要限制饮酒。喝酒对身体的伤害很大,对于肝胆病患者更是如此,患有胆囊息肉的患者,一定要禁止空腹状态下喝酒。否则,容易加重肝脏负担,进而引起肝胆功能失调,刺激胆囊形成新的息肉,或者使原有的息肉增长,增加胆囊息肉癌变的可能性。

胆囊息肉患者如何调养

五脏六腑中,肝脏主管分泌胆汁,而分泌的胆汁存储入胆囊内。对胆囊息肉患者来说,他们身体相对需要更好的养护,调整到健康的状态。

首先,患胆囊息肉一定要维持良好的生活和三餐规律,饮食中适当的多吃些青色食物,具有很好的养肝、护肝的作用。同时避免不吃早餐,空腹工作的情况。

其次,夜间饮食要多加注意。在晚上,许多人会有吃烧烤、撸串的习惯,对于胆囊息肉患者来说,绝对要禁止或者尽量避免这种情况,要少吃或者不吃烧烤中的烤鸡翅、烤鸭吃等高胆固醇食物和油腻食物,以免加重病情,或诱发其他的心脑血管疾病。

最后,保持锻炼习惯。对于胆囊息肉患者来说,大多懒惰不知运动,在调养过程中,最好有良好作息的基础上,保持锻炼习惯,比如打羽毛球、散步、骑行等适合自身身体状况的运动,不仅能调和身体,更能维持身心健康与活力。

妇科疾病
男科疾病
孕期疾病
儿童疾病
生活疾病
男人健康
女性健康
用药指南